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于1942年4月由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创建。在几代学科带头人王耀云、李自新、钱和年、万焕忠、胡永芳、魏丽惠和王建六等的带领下,妇产科学科以妇科肿瘤、盆底疾病、宫颈病变、妇科内分泌、高危妊娠、胎儿医学、生殖外科和辅助生殖等为重点发展方向,年诊治门诊患者31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近万人次,外地患者占1/3以上,成立了妇科肿瘤中心、盆底疾病诊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力

201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首批进入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7年来,在临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一、临床成效

1.妇科肿瘤:

(1)建立晚期、复发性、难治性妇科恶性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

建立了普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和骨肿瘤科等多学科联合治疗团队。针对晚期卵巢癌,开展超广泛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范围包括横膈腹膜、部分肝、胰体尾及改良的后盆腔脏器切除术等,减瘤术满意率85%左右,其中43%术后无肉眼残留病灶,5年生存率达到67%。针对复发性卵巢癌,进行二次或多次减灭术满意率90%,疗效达到国际水平。

(2)针对中央型复发子宫恶性肿瘤,特别是放疗后复发手术困难。2016年妇科开展盆腔廓清术(包括前盆腔廓清/后盆腔廓清/全盆腔廓清),无手术相关死亡,手术并发症低于国内其他中心报道,延长了患者无瘤生存期,锻炼了一支多学科联合手术团队。

(3)对复发耐药晚期卵巢恶性肿瘤进行了以草酸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和三氧化二砷为基础联合化疗单中心研究,近期有效率55%,副作用轻微,达国内领先水平。

(4)子宫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切除:因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较低,而常规系统淋巴结切除存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如术后淋巴漏或淋巴囊肿,以及下肢淋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科从201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子宫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检测的相关研究,国内首家应用荧光示踪腹腔镜系统,率先采用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示踪手段吲哚氰绿荧光示踪方法,联合我国独特的淋巴示踪剂纳米炭,进行联合示踪研究,现已完成155例,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2%,并且敏感性为95%,阴性预测值为98%,高于国际水平,该项技术得到业界好评。目前我院正牵头国内12家大型医院共同开展子宫恶性肿瘤的前哨淋巴结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2. 盆底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综合诊疗模式建立:2011年成立了“北京大学女性盆底疾病诊疗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PFD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并对疑难复杂病例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治,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并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级盆底疾病质控中心及北京市盆底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2017年获批成立北京大学医学部盆底疾病研究中心。

3. 宫颈癌前病变的个体化管理模式:

对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个性化管理是根据宫颈病变的不同程度、范围、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通过阴道镜检查评估后,结合患者的筛查结果及病理结果,进行多元化的个体化管理。

自2014年以来,我科对宫颈高级别病变随诊观察150例、物理治疗180例、LEEP治疗720例及宫颈冷刀锥切术92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对妊娠期宫颈病变患者由专人进行妊娠期宫颈病变患者的阴道镜检查及管理。产后专人负责宫颈病变的再评价,个性化管理哺乳期宫颈病变,行妊娠期阴道镜检查800余例,进行哺乳期高级别宫颈病变手术80余例,检查出妊娠期高级别病变患者100余例,产后均进行再次阴道镜评估,积累了经验,并在国内推广。

4. 妇科内分泌:

(1)医源性卵巢早衰的规范化性激素补充治疗及化疗前卵巢保护:

卵巢功能减退(POI)发病率占成年女性的1%-3.8%,但在恶性肿瘤化疗后POI发病率明显增加。血液病治疗中骨髓移植前的清髓化疗导致的医源性POI发生率达80%以上,远大于一般恶性肿瘤化疗后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且血液病患者发病年龄集中于青少年,青少年患者还面临生长发育障碍,病患人群较多,治疗需求迫切。这些POI患者均需要进行性激素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手术化疗前行有效的卵巢保护措施,可为这些患者的生育能力保护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但国内外对于此类患者尚无规范统一的治疗规范,我中心在此类患者的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立了国内首家对于血液病骨髓移植后POI患者的综合管理诊疗中心,建立了近千例患者的完整信息,随访规范的临床数据库;获得了国内多家血液中心及妇产科医生的认可,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及妇产科的强力支持,将血液病骨髓移植后POI患者的治疗窗提前到骨髓移植后半年内,整体评估窗提前到骨髓移植前。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对比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研究结果已在国内及国际杂志上发表,获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有望形成该方面的诊疗指南。

(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综合管理: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AUB-C)是临床中的难治疾病。在国内外缺乏高级别的临床数据证据,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共识。我中心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中心,对AUB-C患者进行综合诊和管理。减少患者子宫出血的反复发生,为原发病的治疗提供良好时机,提高血液病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我科自2015年通过电子平台建立AUB-C患者随访数据库,该数据库纳入病种全面,涵盖所有可引起AUB的血液病种,综合治疗后,临床急性止血缓解率达95%,维持期治疗随访率达92%,维持期维持治疗缓解率达88%,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此类数据有望对于今后国内外指南的制定提供高级别的临床证据。

5. 年轻生殖道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个体化治疗:

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较多患者尚未完成生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肿瘤中心集妇科、产科、生殖中心及其他相关专科,建立了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年轻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多学科个体化综合诊疗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简述如下:(1)采用个体化方案,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缓解率提高至94%,显著高于文献报道(55%~80%),复发率低至25.4%;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妊娠率和生育率分别为46.9%和40.6%,均高于文献报道(18%~38%,20%),治疗结果达国际水平。(2)采用微创手术和术后综合管理方法,卵巢交界性肿瘤术后妊娠率55.56%,卵巢上皮癌患者妊娠率46.15%,居国内先进水平。

6. 高危妊娠管理及多学科综合救治:

产科在多年的发展基础上,在临床上针对产科疑难病症进行了多学科的联合抢救及治疗;尤其对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血液病、妊娠合并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及抢救有较为独特的研究及见解;接受北京市、远郊区县及外地的重症病人的转诊;在院内各科室尤其是SICU的配合下,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 胎儿医学:

(1)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2004年开展了三维彩超的临床应用,胎儿心脏的畸形的宫内诊断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配合临床产前诊断工作的开展,胎儿畸形宫内诊断的水平得到了北京市产前诊断工作小组的认可及好评。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之后,对其情况进行综合的咨询和后续产前诊断,提高了胎儿先心病诊断水平。

(2)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双胎妊娠日益增多,双胎妊娠胎儿出现异常风险高于单胎妊娠,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具有更高的难度和挑战。我院每年接诊30-40例双胎妊娠产前诊断病例,具备丰富的双胎妊娠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经验,并对诊断后有异常的胎儿进行选择性减胎术。

8. 生殖医学:

针对高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人群,与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合作,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患者卵巢储备功能临床研究,提高临床妊娠率。针对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在ICSI后采用钙离子载体A23187实施卵母细胞激活,受精率达78%以上,达国际水平。

9. 生殖外科专业综合治疗:

腹腔镜下显微输卵管整形术及不孕症的生殖外科辅助治疗输卵管因素不孕。2014年以来完成腹腔镜下输卵管伞端成形1862例。III级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42.%。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术后妊娠率高于50%,治疗费用相比单次IVF费用降低60%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了一支职称构成合理、技术全面、年龄梯队科学的医师团队,96%医师具有博士学位,博导7人,硕导11人,护理硕导1名。94名护士,其中2名硕士护士。学科骨干担任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职务。

三、学科影响

(1)临床诊疗:在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支持下,妇科学科影响力不断提高,2016年外地病人比例由2010年的25%增加到42%,收治疑难病例患者的比例达70%,特别是具有内科合并症,血液病及风湿免疫病患者比例显著增多。近年来取得系列新技术成为国内复杂疑难病诊治平台,包括晚期复发性难治性妇科恶性肿瘤多学科联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子宫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技术、合并血液病患者卵巢功能减退规范化性激素补充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卵巢功能研究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

(2)科研方面:2011年至今取得科技部重大慢病课题、卫计委重点课题及北京市重点课题等3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共7项。新申请专利8项。多年来举办子宫肿瘤,卵巢癌,盆底疾病和不孕症研讨会,培训来自全国各地学员20000余名。起到学术引领、技术辐射、共同发展的目标。